近年来,海口高新区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在海南省内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联手打造海南自贸港首个“飞地经济合作示范园区”;在海南省际则与武汉东湖高新集团、广州高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多方开展合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助推全产业链发展。
省内共建
“飞地经济合作示范园区”
“乐城引进 海口生产”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方便、快速。”先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先声再明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龚锦杰深有感触。
“按照传统的上市流程,化疗骨髓保护创新药科赛拉(注射用盐酸曲拉西利)的引进至少需要3年时间。”龚锦杰表示,通过乐城真实世界研究试点工作,该药品获批上市仅用了13个月,商业化进程缩短了一年半以上,今年上半年力争在海口高新区实现本地化生产。
与龚锦杰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胜。去年,苏生生物在乐城完成了首例骨再生替代物手术。借助乐城“急需进口使用”政策优势,该企业可在乐城开展临床急需使用和真实世界研究,并开展首台手术。“我们希望能将这种新材料落户到海口高新区进行生产。”曾胜说。
两个区域之间的联动是如何实现的?海口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马跃说,海南省药监局、乐城管理局、海口高新区管委会建立三方联动工作机制,乐城先行区与海口高新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合作示范园区”,形成“前区后厂”格局。
“乐城有引进优势,海口高新区有生产制造优势,两个区域形成互补,进一步完善了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马跃表示,通过该模式,一方面可以鼓励医药企业通过乐城转移国外创新药品种在海南加工制造,另一方面也鼓励当地本土企业利用乐城政策引进国外创新药品种。
今年1月,新兴际华—海口—乐城三方共同成立新兴际华创新药械(海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该平台帮助企业发掘更多国外创新药品种,通过乐城引进,计划5年完成5个国外创新药大品种落地海口,实现至少新增50亿-100亿元的产值目标。
省际“飞地”项目加快推进
不同于省内“飞地”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省级园区和市县级园区“转出地”或“转入地”,省际“飞地”鼓励海南省园区引进外省优势资源和产业,共建200亩以上产业园区。
从省内到省际,从生物医药产业到高新技术、智能制造产业,海口高新区“飞地”经济不断加速发展。
2月16日,位于海口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的生物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施工现场,已对外开放的项目招商中心正在展示武汉东湖高新集团生物医药发展成果。
该项目是由武汉东湖高新集团和海口高新区合作打造的海南自贸港首个省际“飞地”项目,通过企业、资金、人才的整体导入,将推动武汉东湖高新集团与海口高新区政策联动、功能互补、优势叠加,促进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是专门做产业运营的公司,在重庆、杭州、粤港澳大湾区都有布局。”东湖高新海南公司总经理郑玉华说,该集团之所以落户海口高新区,一方面是受海南自贸港政策吸引,集团许多出口型和进口型企业有政策需求;同时也是因为海口高新区药谷工业园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郑玉华说,除了生物医药产业,下一步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还计划与海口高新区在智能制造产业等方面形成“飞地”合作。
此外,海口高新区与广州高新区合作建设穗琼高新产业合作区等省际“飞地”项目也在顺利推进。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如何进一步通过“飞地”经济激发发展动能?“‘飞地’经济的核心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进行统筹调配,从而完善产业链。”马跃认为,在“飞地”经济发展上要不断强链补链延链。
在省内“飞地”发展上,海口高新区计划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洋浦经济开发区一同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产业链上的互补,把“飞地”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海口经济圈的角度看,海口高新区将与屯昌、定安等市县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利用相关市县的种质资源、土地资源共同发展医药产业。
在省际“飞地”发展上,海口高新区将推动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广州高新区的合作走深走实,做到有“轻”有“重”。“轻资产就是合作招商、合作规划,重资产就是合作开发园区。我们希望有更多类似武汉东湖高新集团的项目通过‘飞地’模式落地海南。”马跃说。
海口高新区还计划走出去建立业务平台。马跃说,“当前我们已经着手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准备工作,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更大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多部门参与协调。”
马跃表示,发展“飞地”园区不能只是单纯为了建设,而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考量。此外,在“飞地”园区的考核指标方面,也应该实现重点园区统筹化考核。